即便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張愛玲,但如從所選的《對照記》的敘述看,我所讀到的,是平靜回憶中帶著若有若無的傲氣,極强的自尊同時又彷彿舉重若輕,非常複雜、微妙的口吻和文風。
文/梁妍
疫症時期,《說唱張愛玲》在11月現場版本的宣傳海報上,由黎達達榮繪畫不同時期的張愛玲形象上都加了口罩,彷彿在宣告,已經逝世快四分之一世紀的張愛玲依然活在我們身邊,與我們一起經歷這場疫症。
結束時所引的,是張愛玲於23歲時寫的散文〈愛〉,被流行作品引用得快要爛了的文字:「噢,你也在這裏嗎?」,更再次點明這一點。這個宗旨如此明顯,但在我看來,就像口罩戴上可以摘下一樣,只是一層表面,文化符號輕易可以被挪用的表面。而這表面,更是撒上了太多的糖霜,有點甜。
全劇以張愛玲的一生為綫索,以公元年份為軸,生平事件為點,以《對照記》的文字及照片為藍本,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勾勒這傳奇特異女子的起伏歲月。所謂「説唱」,皆因在念白之中穿插著由張耀仁、楊默函所創作的説唱歌曲。而這作品亦為多媒體劇場,即運用不同媒體手段,包括投影、剪貼視頻、動畫等來增加層次。但此文主要從演員的演繹切入,暫不討論其他方面。
演員葉麗嘉扮演張愛玲本人,從她媽媽為她兒時照片填色的故事説起,一幅巨大幕布上依次展示著張與家人的照片,伴隨著演員獨白,等大豎排的對應方格宋體字,緩緩映出,視覺效果美輪美奐。但女演員一開腔,非常甜美的聲綫,太優雅了。衣著亦然——從早期的乖巧的旗袍學生裝,到晚期的黑色蕾絲半截裙,最後又落回素白上衣獨白的〈愛〉,我所接收的到的這個舞台版本的「張愛玲」,知性、內斂、甚至有點嫻靜,與我想像中的張愛玲很有距離。在我看來,如用同樣的聲調、起伏、姿態來演繹楊绛,也並不違和。這便是問題了──張與楊的差別竟然不是一般的大。更進一步,作品雖以一生為線,從女童、少女到少婦、老婦等不同的生命階段,主演者維持著一貫的優美、婉約。即便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張愛玲,但如從所選的《對照記》的敘述看,我所讀到的,是平靜回憶中帶著若有若無的傲氣,極强的自尊同時又彷彿舉重若輕,非常複雜、微妙的口吻和文風。而我在預告片中看到的很有味道的「人生三恨」的念白,在劇場裏真實沿著脈絡,從幼時的大家庭追敘、年青時的肆意遊玩、晚年時的輕淡無奈,專研《紅樓夢》之後,所道出這人生三恨——「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重複三遍,演員演得用力,單看動人,但放回張的故事中,卻令我感到為煽情而煽情的刻意了。
作者簡介,梁妍,獲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哲學碩士學位。自2012年開始寫作劇場評論,尤為關注小劇場作品。目前從事編輯、研究、寫作等工作。 藝評文章發表於藝Po、Artism、《三角誌》、《明報》等雜誌及網上評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