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艱難與辛酸,於「頭拿下來 / 你才開始活」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首作品令我想起台灣鄉土作家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悲哀的程度或許不同,娛樂别人存活如一。
文/關夢南
葉英傑寫詩近三十年了,那的確是不經不覺的日子。《我們》、《呼吸》、《秋螢》、《詩潮》和無數詩聚的日子,都是在那段日子渡過的。《我們》不少詩人,說到耀目和新銳,還不輪到葉英傑。當大多數的人停筆了,葉英傑的詩就慢慢浮了上來。但二千年後,香港的年輕詩人實在洶湧,佳作紛陳,葉英傑一個近乎過去的名字,又逐漸被人忽略了。既不「前輩」,又不「年輕」,位置顯得有點尷尬!近三十年,放棄寫詩的人何止一百幾十?但他就是不落荒而逃,默默地一首首地寫,幾百,终於逾千了。詩從平實、直叙,逐漸滲透某種的感悟,與淡淡人生的秋涼,以下是我喜歡的「走路回家時看見不知道名字的花」:
這只是平常回家的路;我這樣回家
已經有很多年。越過的士站,穿過
幾段行人隧道,微微上鈄,落鈄
繞過巴士站,經過屋苑小公園回家
曾經有棵黃花風鈴木,那次颱風中倒了
公園中有歪鈄的樹,早已習慣了它的模樣
管理員不斷更換介紹樹木的牌子,每次
我走前想記住,都暗想:不知道是否有這需要
那一天如常頂著黑暗回家;匆匆離開
火車站,準備轉彎穿過行人隧道,就在
走進隧道前的一刻,我眼尾瞥見
那一株植物,在旁邊花圃豎起,有小黃花盛開
要繼續走或停下來?它盛開與否並不因為我的原因
它只是剛好在那裡,因為某隻鳥兒,或某陣
風;反正它就在那裡,小黃花在我視線的高度盛開
讓我今天這一刻看見;我最後決定拍下照片
嘗試傳給你;其實在想是否有這需要
你卻回覆了一個名字。那麼它就有一個位置
有了歷史;知道它的限期,它的彎曲,及承托花朵的綠
無論它以後在或不在,每次路經,準備走進隧道時
我肯定總會瞧那位置望一眼。
最後一節的那個「你」,不再在身邊,但仍然「嘗試傳給你」,但又想:「是否有這需要」。因花懷人,其實很老套,但我讀後一點也不覺陳腐。「那麼它就有一個位置 / 有了歷史;知道它的限期,它的彎曲,及承托花朵的綠
無論它以後在或不在,」情詩寫到這樣的情狀,我想就是一種境界。
去年(2019年)十月我參加「中文文學雙年獎評審」,寫下了葉英傑的參賽作品《旁觀的生活》的評語,兹節錄如下:
「在酒店的路上」
描寫抵步及翌日外出的情狀,白描之餘,充滿隱喻與譏諷。對於追求意象和華美堆砌的粗心讀者,很容會忽略以下的細節:「他們衫領都打開,領口左右歪斜,黑色西褲上的褲骨 / 是否仍在?」;「模特兒踏步走着,没有甚麼表情,到了舞台盡頭 / 就回身走,走的時候要小心節奏和走向,要配合 / 迎面而來人。」;「鼓動的節奏下,他們的鞋子在電視框邊緣 / 一下一下踏着,迴轉,他們臉上 / 没有甚麼厭倦的神情」……
值得留意的是:第一節描寫路邊大電視熒幕時装模特兒表演:「模特兒踏步走着,没有甚麼表情……」與第二天早晨所見:「鼓動的節奏下,他們的鞋子在電視框邊緣 / 一下一下踏着,迴轉,他們臉上 / 没有甚麼厭倦的神情……」是完全不同。這種不同——從「没有甚麼表情」到「没有甚麼厭倦的神情」,暗合了個人心境的轉化,難得那樣自然,而又不動聲息。尤其這句——「他們的鞋子在電視框邊緣」,大特寫得令人驚訝!
「江戶東京博物館」
這一首作品内斂地描寫「江戶東京博物館」的人偶,栩栩如生地重現了歷史的風貌:「他們專注自己的生活 / 外面,沒有甚麼事在發生。/ 他們撥開門簾,走到街上,向一個方向走……」閱讀至此,未免感傷歲月如過客。僅於此,詩意有趣而已。如無以下更深化的發揮,稱不上佳作:
「現在,他們如常在街上叫賣,如常 / 慶祝節慶,他們的孩子如常學習 / 孩子降生時候 / 大家圍在一起,呵護他 / 等待他長大,擺出眾以心中理想的姿勢。」
今之視昔,猶他日視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此詩寫於香港佔中,好像又多了一番另外的寄寓!
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詩有:「雕塑之間」、「老式電梯」、「地產經紀」、「母女」、「贈」和「卡通人偶」等。不少屬於城市觀察,細緻和具體以外,還一下子就捕捉到動人的重點,譬如「地產經紀」說:
厨房就在一進門的右邊
如果他難得準時回家
妳在廚房就能聽到,他在大門外
鑰匙在門鎖上刮擦的聲音
妳可以趕得上
走出厨房
在他開門後定必發現妳
讀到這裏,我們發現經紀推銷樓盤人性化的一面。經紀當然不會這樣說,移花接木的是詩人,角色代入與扮演不難,難的是自然與幾乎看不到痕迹。不妨再看另一首,也屬於城市觀察的作品——「卡通人偶」的一節:
你不是男人,人們
用蠻力拍打你
不要發作;
你不是女人,排隊緊抱你的人
碰觸到你的乳房
不要驚呼,
皮膚褪下來
才看到你結實的肌理;
頭拿下來
你才開始活
生活的艱難與辛酸,於「頭拿下來 / 你才開始活」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首作品令我想起台灣鄉土作家黃春明的小說——「兒子的大玩偶」。悲哀的程度或許不同,娛樂别人存活如一。
最後推薦大家一讀的是「贈」。促銷贈品香港觸目皆是,詩人以它為題,葉英傑恐怕是第一人,而且寫得那樣精彩。贈飲的場面起初是平淡的,接着開始熱,最後瘋狂起來,所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如何收結呢?且看下半部:
有一老婆婆
從遠處
蹣跚地走過來;
她躲過那些
在飲品公司貨車前
伸手要飲品的人羣
俯身
不斷把地上那些空空的紙皮箱
拾起
用脚壓扁
不一會,那些紙皮
已經疊成一堆;
她慢慢地拖着那些紙皮
想走到附近的廢紙收集店
聚在貨車前的人羣,稍稍散開
讓她走過,然後又重新聚攏
最後兩句:「聚在貨車前的人羣,稍稍散開 / 讓她走過,然後又重新聚攏」。充滿張力。這就是我們的城市,不含褒貶,而諷喻自在其中。
葉英傑最後投票,得分拋離了第二名,奪得了首獎。事後引來一些人的異議,異議我覺得很正常。没有異議才不正常呢?今次參賽二十多本詩集,最低限度有10本可以獲獎而又不難自圓其說。有人說得好,不同的評判,賽果完全不同,正正反映了多元作品世界的熱鬧。文學比賽不等同踢足球,後者贏輸是毫無異議的,只要不犯規。「文學比賽」沒有數學的入球,但我相信時間會站在作品的這一邊。
葉英傑得獎,感言說得很低調,卻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獎是虛榮,卻隱含社會的認同。葉英傑寫詩大半生,而且逐漸走向成熟,這個獎,我認為是實至名歸,也是對一個「詩癡」最好的安慰!
原文刊載於大頭菜文藝月刊052 Dec 2019,承蒙作者受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