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舊時文學——記「港文存檔——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二十周年展」

這次展覽不但展出藏書數量眾多,範圍亦都非常廣闊。除了香港經典文學作品的初版,也有報章期刊、作家親筆信、作家畫作、舊時代雜誌的複製品可供翻閱,甚至稿費通知單都有展出。好讓讀者可以盡可能的全面了解上世紀作家的生活點滴,為日後研究香港二十至七十年代文學提供頗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資訊及背景。而是次展覽令人最深刻的是「作家留聲」,觀展者在參觀整個文學展覽後,陷入舊時代文學氛圍的同時再一聽由作家分享對文學的看法作為結尾,令整個觀展體驗相當完整。

文/黃溢桐,鍾詩琳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及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於二零二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三十日,舉辦「港文存檔——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香港文學特藏二十周年展」。展覽分為四個區,分別為珍本書籍、報紙期刊、作家惠贈以及數碼星空,展覽並非單純地展出中文大學圖書館資源及收藏者的珍藏,而更多的利用與觀展者互動來更創新更深入地認識舊時代的文學作品,這次展覽可謂別出心裁。

 

首先,這次「港文存檔」展覽展出藏書數量相當可觀,範疇廣闊之外亦十分珍貴,特別是一些收藏書籍,例如侶倫的《窮巷》、舒巷城《太陽下山了》、《老人與海》(張愛玲譯)、黃谷柳代表作《蝦球傳——春風秋雨》。報章雜誌連載,例如金庸《鹿鼎記》、《香港文學》創刊號、《素葉文學》創刊號、《號外》、《銀燈》、《好望角》、二十年代《紅豆》等等數量之多未能盡錄。當中亦有非常罕有的翻譯作品,例如作家黃谷柳《蝦球傳》日譯本、張愛玲以「愛珍」筆名所譯的《海底長征記》。更有作家簽名的書籍,例如作家葉靈鳳以筆名「霜崖」寫成的《紅豆集》等。

這次展覽不但展出藏書數量眾多,範圍亦都非常廣闊。除了香港經典文學作品的初版,也有報章期刊、作家親筆信、作家畫作、舊時代雜誌的複製品可供翻閱,甚至稿費通知單都有展出。好讓讀者可以盡可能的全面了解上世紀作家的生活點滴,為日後研究香港二十至七十年代文學提供頗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資訊及背景。而是次展覽令人最深刻的是「作家留聲」,觀展者在參觀整個文學展覽後,陷入舊時代文學氛圍的同時再一聽由作家分享對文學的看法作為結尾,令整個觀展體驗相當完整。

《素葉文學》創刊號。

 

接著,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特別的香港文學的藏品。例如,侶倫戰爭時期的日記、西西《縫熊志》的手造熊、星島日報刊物有「星座」版,版中會講述神話故事、西方知識、外國名人軼事等,偏向知識性。而現在雖然亦流行星座,但現時談及星座更多關注在運勢、愛情、工作等,娛樂性偏多。而在「詩文匯聚」專區,當中提供超過二百塊字詞磁石,參觀者可以運用磁石創作句子亦可觀看其他人的詩句。

西西《縫熊志》的手造熊。

除此之外,在展覽入口即有一份「港文存檔」檔案夾可領取收藏,而且展覽的每一個重要展區都有一張可蓋印的書籤領取,而設計方面都是由該展區的代表性作品為主題,分別是代表通俗文學由周白蘋所著的《中國殺人狂.橫渡太平洋》、報章連載展區在快報刊登的西西《我城》、藏書區的葉靈鳳藏書票、期刊部份的《中國學生周報》封面以及由饒宗頤教授親筆題字的「香港文學特藏」。

這些藏品讓我們大開眼界,有助我們了解香港文學的歷史,甚至當時的文化背景。例如在「珍本書籍」區可見過往盛行的三、四毫子小說,當時人們並沒有電話和網絡遊戲等的消遣,因此通俗小說流行於社會。展覽亦展出外國文學中譯和香港文學外譯的書籍,我們亦可以從不同時代的翻譯的作品,了解當時受歡迎的書籍以及內容對大眾有何影響等。我們看到許多過去香港的刊物、初版作品等,而當中的歷史痕跡是重新出版的複製本亦無法替代的。我們彷彿能透過這些藏品回到過去,看見過去人們的生活,香港文學的歷程,因此令我們亦重新思考香港文學文物的重要性。

《星島日報.星座》,1952-1953。

 

過去,不少人認為香港並沒有文學,但現在這些香港文學藏品、刊物和檔案,清楚地證明香港文學的存在,整理這些資料亦對香港文學研究有所幫助。趁它們仍在,運用現時的科技保存起來,保留香港過去獨一份的文化歷史。不單是香港文學,當中更包含香港的文化、文心與文明。

作者簡介:

黃溢桐(右),男,00後,閑時都在閱讀與寫作,最喜歡新詩與散文現在香港修讀中文相關科目。

鍾詩琳(左),平日喜愛閱讀及跳舞,目前在香港大學附屬學院修讀中文科目。對文學、創作均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