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台灣,文學,台北國際書展

[香港台灣文學對話一]台北國際書展觀察記

台北國際書展現場

台北國際書展現場

香港台灣文學對話專輯的三篇文章,由個案、書展和出版三個角度出發。陳筱筠的文章〈再現台灣:《大拇指》的旅台遊記〉談葉維廉、雯石、俞風的散文隨筆。鄭政恆就分享今年台北國際書展的觀察印象,雙城對照,而楊傑銘就從劉克襄佳作《四分之三的香港》的出版,看台港出版與編輯的意義。(特約編輯:鄭政恆)


文/鄭政恆   

當台北書展遇上香港文學

 

    許多朋友都參加過台北國際書展,或是有活動,或是有工作,而我直到2019年才第一次參加台北國際書展。老實說,是有點相逢恨晚的感慨。

    由於騰飛創意香港館的策劃和邀請,我有兩場在書展中的講座,一場是規模小一點的「遇上香港文學」分享會,書展首天(2019年2月12日,星期二)的下午三時,在騰飛創意香港館的攤位舉行,對談嘉賓是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助理教授、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有限公司主編楊傑銘。

    另一場是規模大一點的「六十分鐘的香港文學」座談會,書展第二天(2019年2月13日,星期三)的中午,在展覽一館主舞台舉行,對談嘉賓是臺灣散文家、《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主編李時雍。

    關於分享會和座談會的內容,主要就是向台灣的聽眾介紹香港文學及值得注意的出版,在此不作重複了。

 

陳浩基與董啟章台北書展奪獎

 

    分享會和座談會以外,我在書展展覽一館內逛了許久,雖然,台北國際書展的規模以至營業銷售額,不及香港書展,但台北國際書展就以文藝和討論氣氛為風格,講座也相當多,主舞台、各區沙龍以至一些攤位,帶來不絕如縷的講座。

  台北國際書展首天的第一個重要活動,就是台北國際書展開幕暨頒獎典禮。這也是香港書展和台北國際書展的一大分別:香港書展並沒有設立獎項。反之,台北國際書展自2008年就創立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起初只有小說獎與非小說獎,2018年增設編輯獎,2019年再增設兒童及青少年類。

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董啟章憑《愛妻》奪得小說獎

今年的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董啟章憑《愛妻》奪得小說獎

香港作家中,陳浩基就憑推理小說《13•67》奪得2015年的小說獎(同年劉克襄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奪得非小說獎),而今年董啟章就憑《愛妻》奪得小說獎。難得的是,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的小冊子有列出總評和得獎評語,而入圍名單和評語也一併載錄,從入圍名單中我們可以找到兩部香港作家的小說:西西的《織巢》和聞人悅閱的《琥珀》。至於《愛妻》的得獎評語中,評審說「董啟章不惜現身說法,以『夫子自道』的方式,寫出一本『反言情小說的言情小說』,允為今年嚴肅文學最深情款款之作。」董啟章也親臨台北國際書展,並有公開講座。’

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以德國為主題國,相關講座比較多,甚至德國主題國館就邀請了十三位德籍作家到台灣,包括《罪行》(Verbrechen)、《罪咎》(Schuld)、《誰無罪》(Der Fall Collini)及《懲罰》(Strafe)的律師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首度訪台。至於香港書展,在國際作家講座環節,一直甚少心思。

 

 經典復刻趨勢

 

由於我只在開首三天到台北國際書展展覽一館,所以避開了參觀人流的高峰時期,可以慢慢看書展攤位,以下是一些觀察。

大型出版商的攤位,都有不少書種,遠流、時報、聯經、大塊、三民、城邦文化都是代表。然而在獨立出版聯盟的攤位,可以找到社會關懷題材的書籍,與一般大型出版商難免計算的出版路線,獨立出版聯盟的書籍迥然有別。

在獨立出版聯盟的攤位,季風帶是值得注意的品牌。馬來西亞華人林韋地不單創辦《季風帶》雜誌,更有出版書籍,甚至在台北開「季風帶書店」,最近「季風帶」出版了李淑敏的《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1945—1978)》和鄺健銘編的《變天之後:馬來西亞民主進程的懸念》兩本新書。

台北國際書展的金庸茶館特展

台北國際書展的金庸茶館特展

為了紀念2018年底去世的香港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台北國際書展有金庸茶館特展,由遠流策劃,特展展示了金庸的手稿、墨寶、小說版本和衍生作品。在金庸茶館旁邊是香港的出版社攤位,除了三聯中華商務,還有城市大學和中文大學出版社的攤位。當然,要找香港的出版物,還可以去52Hz出版聯盟和遠景的攤位。

幾間老牌出版社九歌、文訊、洪範和爾雅,合組了一個大攤位,處於主題廣場旁邊的有利位置,今年文訊雜誌社就將四位詩人的第一本詩集經典復刻,分別是周夢蝶的《孤獨國》、洛夫的《靈河》、余光中的《舟子的悲歌》、楊喚的《風景》,四位詩人都已溘然長逝,但文訊雜誌社用原版復刻重新印製,組成套裝,印刷精良。

其實,香港和台灣近年都有經典復刻的現象,有的是原版如樣重印,有的是重新設計排版,近十年來,劉以鬯小說都有復刻,最近的例子是香港三聯書店將劉以鬯先生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失去的愛情》,按1948年上海桐業書屋初版復刻,在去年香港書展賣過滿堂紅。至於重新設計排版的復刻書籍,有蔡炎培小說《日落的玫瑰》、崑南小說《慾季》、鍾國強詩集《生長的房子》、陳滅詩集《市場,去死吧》、古蒼梧詩集《銅蓮》等等。當然,第一本詩集經典復刻,也是不錯的想法。

 

IMG-20190218-WA0001.jpg

非商業操作展區

 

由於我的見識有限,台北國際書展內還有一些有意思的角落,無法提及了。最後一提的是,台北國際書展中,有一些部份是無關乎是商業操作的,其中包括了台灣文學館的台灣文學獎特展,以及國家人權博物館。

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攤位不單有展覽品和播放口述歷史,更有一冊《白色恐怖史蹟點踏查手冊》,這是國家人權博物館在去年底印製的出版物,據編輯的話所說,踏查手冊是集合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和展覽手冊,並加以編輯,目的是要將厚厚的研究報告,轉化成一本簡便的索引指南。這本《白色恐怖史蹟點踏查手冊》從空間出發,而李時雍主編的《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就從時間出發,都教我們更多了解台灣的歷史往事。

 

    回望一切,台北國際書展的規模,或不及香港書展,但勝在文藝氣氛濃厚,聲音多元,本地作家也受尊重,難怪一直被香港的文藝愛好者趨之若鶩,如今我是有幸見識了。



鄭政恆.jpeg


作者簡介:鄭政恆,影評人、書評人。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詩集《記憶前書》及《記憶後書》,合著有《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主編有《沉默的回聲》、《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及《香港粵語頂硬上》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