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研究理論探討文化/文學現象,朱耀偉教授可能不是香港本土第一人,但在學術上作出多元探討,從不同角度去整合現象,發展理論,析論作品,關懷香港文化、文學和藝術的本土特質,他絕對是貢獻良多的先行者。
文/廖志強
用文化研究理論探討文化/文學現象,朱耀偉教授可能不是香港本土第一人,但在學術上作出多元探討,從不同角度去整合現象,發展理論,析論作品,關懷香港文化、文學和藝術的本土特質,他絕對是貢獻良多的先行者。
朱耀偉1988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榮譽英國語文文學學士,1989年獲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文學碩士,研究中國語文及文學(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1993年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他一直從事大學教育工作,在研究上帶引不少香港年青一代研究生力軍,也和不同本土及海外學者專家合作研究,成果豐碩。
筆者最早認識朱耀偉的研究,是由在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工作時認識的文化界朋友,香港音樂和歌詞研究專家黃志華推介,之後在黃兄饋贈的大作上看到兩人合作的成果,朱耀偉的研究見解獨到,兼有趣味,他對理論的運用熟悉,分析深入,令人印象深刻。
本土流行歌及詞研究
朱耀偉最為人熟悉的研究,是香港流行歌詞的探討分析,出版的專著也最多。《香港流行歌詞研究》、《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流行歌詞研究: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等都是分析香港歌詞的重要作品。而他與黃志華、梁偉詩合著《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與黃志華合著《香港歌詞八十談》、《香港流行歌詞導賞》、與梁偉詩合著《後九七香港流行歌詞研究》等幾本專著是他與本土專家合作的碩果。他的論文從很多種不同角度對本土流行歌詞作研究的,例如〈香港流行歌詞中的「香港」本土意識〉、〈世紀末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創作新與舊──從七十年代說起〉、〈香港流行歌詞的價值衝突與(不)調和〉、〈愛與痛的邊緣:淺論潘源良的《醉生夢》〉、〈流行曲與偶像文化〉、〈是王菲還是林夕?〉、"Developing Local Pop Songs in Hong Kong: A Study of the 'All Cantopop Music Station' Form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Cantopop," 等。
而對香港樂隊作探討文化背景的專著《光輝歲月:香港流行樂隊組合研究(1984-1990)》,他與張美君合編探討香港本土歌曲發展的《音樂敢言:香港「中文歌運動」研究》、《音樂敢言之二:香港「原創歌運動」研究》都是探討香港本土歌曲的重要作品,他與蔡偉民合寫的論文〈Band History:從披頭四到LMF〉分析樂隊LMF更是有趣。
2006年初,由音樂評論和研究專家前輩黎鍵策劃,香港公共圖書館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合辦的專題系列講座上,筆者主持了著名填詞人林夕跟朱耀偉的演講,講題是「雅俗之間:流行曲與香港文化」。那時他還是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兼系主任,在講座上,朱耀偉表現睿智幽默,妙語連珠,他舉例選材合適有趣,結合文化理論時,善用深入淺出的技巧分析林夕的作品,既從學術層次出發,也能兼顧大眾理解。
朱耀偉熟悉香港流行文化,所以對香港電影也有研究。他與張美君合著的《越界光影:香港電影讀本》,分析香港電影到外地拍攝的文化背景。他也寫過港產片的混雜,一體化和本土互動特色的"Hybridity and (G)local Ident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Cinema,"、新浪潮作品的突破的〈早期香港新浪潮電影:「表現不能表現的」〉、以電影作品看全球化和本土角力的〈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話:《玻璃之城》的香港圖像〉等論文。
朱耀偉其他的研究有當代中國電影〈書評 - 原始情慾:視象性、性、人種誌與當代中國電影〉、中國影像文化〈她者.中國.影象文化〉、話劇〈含混.並置.後殖民:從《暗戀(·)桃花源》想起〉、電腦遊戲(與陳潔詩合著)的《虛擬後樂園:透視電腦遊戲文化》以及網絡文化《香港.文化.網》等。
筆者在大專任教時,跟朱耀偉的高足陳英凱博士共事,常有談起朱耀偉,陳英凱對老師的評價極高,也感激老師的指導提攜,筆者感覺到兩人其實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那時朱耀偉已轉到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任教,並兼香港研究(Hong Kong Study)課程總監。
文化研究理論探討香港問題
朱耀偉對文化研究的關注,可先從國際著名文學理論家、後殖民理論的創始人、美國最具爭論的學院派學者薩伊達(Edward Wadie Said)說起;朱耀偉寫過〈人地不宜:悼薩伊德〉的介紹,從普及面談薩伊德的文化/文學理論,也用後殖民理論寫過〈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的法理、道德與公共論述〉、〈全球化年代的後殖民研究〉、〈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在香港談後殖民論述〉、"Postcolonial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等論文,探討香港及兩岸三地的問題。他出版《他性機器?後殖民香港文化論集》及與冼偉文合著的《以法之名:後殖民香港法律文化研究》,都是以後殖民理論探討香港問題的重要的專著。
薩伊德提出的另一理論東方主義/後東方主義也是朱耀偉關注的理論,他寫過〈從東方主義的脈絡看中國:論述中國批評家的中國觀〉等論文,專著《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以後東方主義理論探討中國問題,之後也以後人類主義寫過〈後人類論述與世界公義〉(後人類又稱超人類主義Posthumanism,即以人文主義之後或超越人文主義去評析問題),探討公義的變奏。
地球一體化也是他關注的理論,他寫過〈全球化論述生產年代的中國圖像〉、〈全球化年代的國族論述:從後國族意識到中國論述〉、〈全球化年代的知識生產〉等論文及出版《愛恨地球村:透視全球化現象》這本專著,分析全球一體化的問題。
對於香港社會問題,朱耀偉當然更是關注,有關的論文包括〈後殖民香港中文的省思〉、〈九十年代香港文化研究:體制化及其不滿〉、〈小城大說:後殖民敘事與香港城市〉、〈一位文化精英的自我反省:讀《我這一代香港人》〉等,以語文、體制、城市及個人文化身份等不同角度探索香港文化的源流和蛻變。他幾本香港文化的專著也各有特色,《香港流行文化的(後)青春歲月》談他最熟悉的流行文化、《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討論全球化下的香港文化、
《繾綣香港:大國崛起與香港文化》研究中國崛起對香港文化的影響、《香港的當勞化 徘徊獅子山下尋找信望愛:M型社會與M型文化》以香港本土的文化特式如紅白藍膠袋,絲襪奶茶,快餐文化等觀照本土文化的特色。
朱耀偉也有專門論述中國文化的專著《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而他與學生陳英凱、朱振威合著《文化研究60詞》,是本生動有趣的文化研究入門讀物。朱耀偉正值研究和教育的巔峰期,期待他和專家朋友及學生能為香港研究作出更進一部的貢獻。
廖志強導演 , 1986年入行從事製作,曾任電視和電影編劇及副導演、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2000年開始在中文大學任講師,並在HKMA、香港嶺南大學、英皇娛樂學院兼課。現為影視製作人、兼職講師、演藝評論家協會董事、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報刊特約撰稿。作品包括:劇本《壯志雄心》、《皇家飛鳳》、《風雨同路》、《拳擊之霸》、《幽靈情人》、《我的浪漫老千時代》等;著作《一個時代的光輝──中聯電影作品評論及資料集》、《光影中的香港》、《同窗光影──香港電影論文集》、《舞影集》等;編有《香港文學教材光碟》、《影視剪接技巧——從理論到實踐》等;2005年開始製作獨立短片,《自得其‧落》獲工人文學節亞軍、《屋不是家》獲香港文學節文影共舞優異獎、《借位》獲上海慈善短片賽嘉許、《人生苦旅》獲鮮浪潮入圍等獎項;近年導演監製的電影有《情事日記之窺心者》、《爆裂女警》、《愛上女蒲團》、《幽靈情人》、《我的浪漫老千時代》等。